本週的課程目的:
一、探索文化與文明的對立的社會與歷史根源:
a、機械(文明)、物質的、客觀的、外在決定的-->行為模式
b、文化、理念的、主觀的、內在形構的-->意義經驗的
二、銜接戰後的大眾文化的爭議。
三、將此文化與文明的對立關係,關連到古典社會學對現代性的診斷
本週思考問題:每個時代都有文化嗎?還是文化這個概念承載了高度的現代性的意涵呢?當文化這個字眼開始爭議時,伴隨著怎樣的社會氛圍與現象呢?又伴隨著怎樣的相關爭議呢?
---------------------------------------------
Elias, Norbert (1998) 文明的進程第一卷,第一章:文明與文化概念的社會起源, 第59-117頁。( 主要是討論德國與法國)
引言:
文明與文化:文明的概念涉及到西方人的自我意識。
英法--文明:可用於政治與社會、強調進步,民族差異的減少
德國--文化:(文明只是有用的東西)、專指思想藝術文化、強調民族或群體特性
提醒:重點在於這些概念與社會群體的關係。
1.德國的對立:來自於學習法國宮廷文明的上層社會vs 沒有政治與經濟實力的、講德語的新興市
民階層。市民階層的知識份子,基於對抗貴族、嫌惡矯揉造作的「文明」-->發明文化這個概念。代表運動:浪漫主義與狂飆運動。(非政治運動)。-- >重點在市民階層知識份子的社會處境與文化概念的關係。(例子跳過) -->並進一步從社會矛盾轉向於民族矛盾(P92那一節)。
重點: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注意德國狂飆運動。
2. 法國的起源:主要是宮廷提供了新興市民階層晉升的機會,並同化他們。-->但,慢慢溫和反對派出現,將文明化名詞化為文明-->用真正文明取代虛假文明(提醒一個字眼polite) -->重濃學派的改革:因為有政治參與機會,黨派很重要,一種官吏改革派,文明則是他們改革的概念之一,強調文明自身有其律則,統治者必須認識、調節、引導此律則。-->文明對立於野蠻、不理性、不夠文明等等-->大革命只改變了體制,沒有改變教養-->進一步變成殖民的口號。
重點:注意法國大革命帶來的變與不變。啟蒙運動與殖民、與現代性的關係。
3.提醒:
A、這些理念的承載者是誰,這些承載者的社會關係形構,如何促成文化被問題化。
B、文化與文明的對立,甚至所謂文化與社會的理論爭議,是有其歷史、社會前提與知識前提。
---------------------------------------------------
第二篇 Storey, John(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二章:「文化與文明」的傳統,第31-65頁。(主要是討論英國)
重點:主要是以elite Vs mass的角度,處理在英國脈絡上的文化VS文明,以及關注電影、電視帶來的影響--->精英份子如何回應文化民主化帶來的衝擊。
工業化與都市化帶來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與過去文化的決裂(涉及識字率的提升與教育的普及)-->中下層開始有自己的文化:新的文化投資者與激進改革者,透過商業化瓦解一致性,鬆動權威,激進改革則挑戰了所有權威-->1830-50年代英國憲章運動是代表。
兩個菁英論代表人物的回應
1.Arnold的無政府狀態、強調教養教育的重要。
2.Leavis的抗拒大眾文化,透過經典閱讀,培養有教養的大眾。
美國戰後的辯論:
時間場景:1950年代。爭議點:大眾文化等不等於美國文化(Rosenberg)?大眾文化是否危害了精緻文化(Macdonald)?大量生產(福特化)破壞了多元性(van den Hagg)?問題在大眾文化還是在知識份子上(Shils與Fielder的反駁)?文化的階層性?
總結:批判精英由上而下觀看的角度侷限-->文化接納與排除-->文化是爭議的-->因此,文化分析的重點在於日常體現的文化而非只是經典文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