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文化社會學相關新書

基本上都是美國,依序包括文化生產取徑、認知取向、Alexander強綱領、文化轉向

------------------------------------
文化生產


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
作 者:Griswold, Wendy
出版社: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 97/06/01


相關類似作品
請找

藝術社會學 : 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 / Victoria D. Alexander著; 張正霖,陳巨擘譯
出版項 台北市 : 巨流出版 高雄市 : 麗文文化總經銷, 2006


---------------------------------------------------------
認知取向

沉默串謀者——真相,為何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

* 作者:伊唯塔.傑魯巴維
* 原文作者:Eviatar Zerubavel
* 出版社:早安財經
*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5日

--------------------------------------------------
Alexander強綱領

文化社會學:社會生活的意義
The Meanings of Social Life:A cultural Sociology
作  者Jeffrey C. Alexander 著
出版社: 五南 2008/06/18

書名/作者 文化社會學的實踐 / Laura Desfor Edles作; 陳素秋譯
出版項 台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民95[2006]
版本項 初版

書名/作者 文化理論面貌導論 / Philip Smith作
出版項 台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2008
(本書乃"文化理論的面貌"的新版)

---------------------------------------------------
文化轉向

書名:超越文化轉向 (簡體書)
作者:(美)比爾納其 等著,方傑 譯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

第十六週 文化、結構與能動性(2)—以身體議題為例

本週是最後一次上課
我們將上最後一個單元關於身體社會學


本週由瘋狂小鹿鹿為我們報告下面這篇文章

Turner, Bryan S (2003) 〈普通身體社會學概述〉。收在Bryan S. Turner主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頁577-600。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指定閱讀
***Shilling, Chris. 2004,〈身體與差異〉,收在《身體認同 : 同一與差異》, 頁90-169。台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問題思考:從身體社會學如何拓深了我們對於身體的理解,又如何拓深社會學對於文化、結構與能動性的討論呢?

-------------------------
這禮拜老師提供講義。請同學下載帶來課堂。
另外,本週會發報告(只給我電子檔的,我將不會發放)。

講義下載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16th.doc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第十五 晚近的文化社會學:文化、結構與能動性

本週(1月8日)教學目的:
一、複習之前美國、歐陸、英國文化社會學等相關內容,理解文化結構行動的議題浮現的脈絡
二、簡介文化、結構行動等相關議題
三、介紹Bourdieu的理論

課堂報告
本週將由麥當勞組幫我們報告下列兩篇文章
Bourdieu, Pierre (1997)藝術品味與文化資產。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Bourdieu, Pierre (2000) 如何才能做一個體育愛好者。 收於羅鋼、 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第345-358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問題思考:Bourdieu如何透過「重解」社會化歷程,利用Field、Capital與Habitus等概念去兜合社會學內部的諸種二元論呢(特別是主觀與客觀、結構與行動
、象徵與物質等)?所謂的藝術天分、品味、Habitus到底是什麼意思?象徵鬥爭又是什麼意思?文化資本跟經濟資本的關係又是怎麼樣?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第八章,173-195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Bourdieu, Pierre(1997) 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原名資本的形式)。收在氏著《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189-211頁。上海市: 上海人民。
http://www9.georgetown.edu/faculty/irvinem/theory/Bourdieu-Forms_of_Capital.html
(or http://0rz.tw/3e599) (英文的文章,請同學自己上網看,讀本中不印出)

***Bourdieu, Pierre (2005) 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收在蘇國勳、劉小楓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社會理論文選Ⅳ─社會理論的政治分化》,289-308頁。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本週的內容,我們將主要是以Bourdieu的理論為重心。
請同學務必閱讀,文化理論的面貌,第八章的相關部分。
另外,行有餘力可以看看兩篇Bourdieu的文章。
這兩篇文章老師有提供講義,由於內容很多,請同學務必將講義印來出來,以利課程進行。

講義下載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15th.doc



----------------------------------------------------------

2007年12月26日 星期三

第十四週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2):人文科學的表徵危機

本週(12月27日)教學目的:
一、深化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討論,以及社會學對後現代的回應
二、從知識份子、知識構作的角度來理解現代與後現代的爭議
三、總結古典文化文明之爭、戰後大眾文化的爭議、現代與後現代的討論


課堂報告:
本週由千金小姐闊少爺為我們報告下列這篇文章
Bauman, Zygmunt (2001) 是否有一門後現代的社會學。收在Steven Seidman編 《後現代轉向--社會理論的新視角》,251-276頁。瀋陽市:遼寧教育。

問題思考:Bauman如何看待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呢?面對後現代性,他認為社會學應該怎麼辦呢?



指定閱讀
Marcus, George E. & Fischer, Michael M.(1998) 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 : 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第一章。北京:三聯。

Smart, Barry (1997) 後現代性。49-115頁。臺北市 : 巨流。

--------------------------------------------------------------
由於這週課程內容繁多,請同學務必攜帶講義來上課。

------------------------------------------------------------

講義下載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14th.doc


Marcus, George E. & Fischer, Michael M.(1998) 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 : 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第一章。北京:三聯。

人文科學表徵危機

表徵╱再現危機--->不是批判觀念,而是批判表達這些觀念的範式風格。--->各個學科缺乏宏觀包容性的理論框架 (其中包括Parsons的大理論與Marx)--->對於主觀意義、場域、例外、不確定的關注。--->對再現社會實在的手段的充分質疑。--->這個美國霸權的危機有關係,以及Parsons大理論的瓦解有關。--->重新出現1920-30的危機感,概念冒險的年代。--->大理論(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與Marxism)失去了其霸權的地位--->涉及到新的寫作模式--->引用Hayden White 的對於史學書寫方式的討論--->情節、論證、意識型態--->重點不在於解釋現象,而是在於作者(觀察者)的表達、再現方式--->三種方法:羅曼史、悲劇、喜劇--->利用這種反諷的寫作方式--->強調理論本身的歷史化與政治化--->挑戰既有的范式權威--->強調反身性地注意寫作策略--->表現在詮釋人類學的興起,Geertz對於文學寫作、深描的刻畫。


-------------------------------------------------------


Smart, Barry 後現代性

2 事物的失序


後冷戰時代與美國霸權的危機--->新秩序的出現Vs現代性。--->強調秩序╱失序共生的現代性軸線。--->質疑社會科學作為社會工程學的角色--->疑社會學對秩序的追問--->後現代性:與現代性共生的社會學,反省了現代性本身。


社會學與現代性--->從共生到反省--->社會學的危機--->引用Gouldner1970對社會學危機的診斷:1.福利國家的研究、2客觀性問題、3主客二元論。--->此三點在後現代性中重新出現:對社會學補助減少、多元典範的知識基礎危機、結構與行動的浮現。--->這與社會學研究對象---現代性的轉型有關。--->reviewFoucault的詞與物(the order of things)BaudrillardTouraineGiddensBauman的理論。


(FoucaultBaudrillard對現代性與社會科學的質疑)

Foucault:通過考察勞動、生命、語言三個跟人有關範疇的相關學科,透過提問知識的有效前提為何,指出了三種斷裂的知識型:文藝復興(相似性原則)、古典(差異與同一的表徵原則)、19世紀的現代(實證性原則)。--->現代人文科學在知識論上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結構語言學的出現,則宣告了人類的有限性與在知識上的死亡。--->重點是發現了人文科學本身所立基的知識條件是具有歷史性的、相對的、不穩固的。


Baudrillard:擬象與實在的三階段關係: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強調再現、價值的自然律則)、工業革命到後工業(強調大量製作,原作消失,價值的工業法則,科技成為新的實在)、後工業之後(不強調真實的仿造而是強調imagecode,實在消失,一切都是擬象、無從判別贗品,價值的結構法則)--->表現在媒體、大眾的來臨--->導致社會的終結(the end of the social)(註:想像一下駭克任務中的母體)--->大眾取代了社會,但是大眾是被調查程序的儀式短暫地召喚出來的--->於是社會的終結,社會徐也成為多餘。


(TouraineGiddens從現代性的立場對這種危機的回應)


Touraine:基本上強調後工業場景下,過於關於描述社會系統的理論、社會演化的歷史法則都已經失效,社會不能在被等同於民族國家,必須考察國家之上與之下的層次,社會學不能再以社會為研究對象,而是研究社會關係、社會變遷,必須注意那些被忘掉的傳統的、全球的、在地的、多元化的差異。社會學焦點必須轉至全球,並理解社會運動、變遷的過程與結果,並重新理解社會與政治生活的民主形式的實踐。


Giddens:後現代性不是斷裂,乃是一種高度現代性的結果。這是現代性四個制度叢結的發展結果:資本主義、工業主義、民族國家的監控、軍事暴力力量的發展結果。這導致去傳統社會的來臨。社會學面對這樣場景,必須一方面保持一定限度的多元典範,另一方面必須重新思考自己的研究對象。


Bauman(從後現代出發來回應現代性與社會學危機):後現代性代表的是知識份子的迷失、多元主義取代普遍主義,這是一種新的世界觀跟新的經驗。源自於微觀社會學革命(俗民方法論跟舒茲)、Wittgenstein的語言遊戲、詮釋學轉向。但是,Bauman轉而強調一種後現代性的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post-modernity),而非後現代社會學(postmodern sociology )。這指向了歷史軸線由生產轉到消費所導致的消費社會的來臨,以及在後現代情境下,延續社會學批判與解放的關懷,強調價值而非法則、假設而非基礎、目的而非論據。


第三章 社會學、倫理與現在


上述的危機指向了社會學的正當性問題--->現代性的方案不但未完成,其可能性與可欲性也遭到質疑。社會學的危機表現在其內部正統共識的消失,以及多元典範的發展--->回應這種危機:一、重新找回自然主義的方法論與科學化可能;二、強調多元、反身性的社會學,注意社會學與其研究對象間的交流可能。--->社會學的正當性不該只建立在社會工程的立場,應該更注意那些社會學反身批判自我的可能性。--->一種強調反身性的批判與詮釋的社社會學,這是立基於認識到社會學知識與其研究對象的雙重詮釋的可能--->後現代情境的社會與歷史場景變化,使得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作為適當地研究對象已經遭到質疑了--->進而質疑了任何所謂有效過去的學科傳統--->後現代社會學,不再視社會學為立法工程師,而是一種詮釋者的角色,重點在於轉譯、打開世界,不在訴諸總體性、普遍性,強調對知識與權力、真理政權的批判。--->因此,如果社會學還要維持其批判與解放立場,那社會學必須開啟一場倫理轉向--->探問社會學與社會世界的關係、強調不確定性與秩序追求共生、強調主觀行動者的施為agency與客觀結構的關係--->社會學的重建伴隨社會世界的建構,這是社會學必須利基的批判立場,也是社會學的倫理允諾。--->這種批判不是為了修正知識、為理論或理性辯護,而是要產生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必須認識到社會學與其研究對象的反身性來建立社會變遷的可能。--->這種批判提供了三種可能性:一、通對於現代性的不確定、風險的敏感度;二、烏托邦現實主義的立場;三、生活政治的轉向。--->這種對於價值議題的關注、倫理的回歸乃是根源於社會學對於現代性的反省--->對於真理、思想、自我的批判,使得我們不在相信本體論、知識論上的保證,打開了一種新的可能,學習在在沒有傳統、沒有保證下生活,接受差異、多元,此種自由提供了社會學新的正當性。總之,要面對混亂、特殊性、多元差異、複數的社會空間與主體、缺乏最終一致的參照等難題,這是後現代性帶給社會學的挑戰。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第十三週 1980年代以來的議題: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一)

本週 進入課程的最後一部份 --1980年代以來的發展與開創—文化轉向
我們預計花兩週的時間介紹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



本週(12月20日)教學目的:
一、總結美國微觀與鉅觀、英國結構論與文化論、法國結構與後結構的爭議
二、梳理古典文化與文明之爭、戰後大眾文化俗民文化的爭議到現代與後現代爭議的軸線
三、介紹現代與後現代爭議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十三章、第十四章,283-327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Seidman, Steven (1997)實質的論爭:道德秩序與社會危機—透視現代文化。收在
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很抽象也很理論

請同學們好好閱讀 Philip Smith的第13、14章
行有餘力可以看看Seidman, Steven的介紹。

-------------------------------------------------------------------

本週沒有組進行課堂報告,所以課堂報告部分只好請同學們自行閱讀
課堂報告
Bell, Daniel (1997)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Lyotard, Jean Francois (1997) 後現代狀態。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Habermas, Jurgen (1997) 現代性與後現代之爭。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思考問題:Bell指出了後現代性的出現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怎樣的關係?Lyotard 與Habermas對於現代性與後現代性針鋒相對的立場,兩個立場,各自會遇到怎樣的問題?那一個比較能說服你呢?為什麼呢?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第十二週 兩種文化研究之爭--文化論與結構論(英國)

本週(12月13日)教學目的:
一、理解英國「文化研究」的理論脈絡與起源
二、兩種「文化研究」典範爭議,並進一步帶出結構與行動的問題
三、理解英國「文化研究」對文化社會學的貢獻與爭議

課堂報告
本週由瘋狂小鹿鹿組,為我們報告下列兩篇文章

一、Hall, Stuart (2003)文化研究:兩種範式(節譯)。《文化研究》第一期
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695 (中文)
http://0rz.tw/3732J(英文網址) (這是英文原文,請同學自己上網對照著看,中文因為是節譯,所以可能有所出入)


二、Hall, Stuart (2000)編碼,解碼。收於羅鋼、 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第345-358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思考問題:Hall指出決定論的結構主義與強調能動性、實作的文化論,各有哪些優缺點?他覺得未來的出路在哪?他如何去分析電視呢?他對於電視的分析給你怎樣的啟發呢?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九章,197-217。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Turner, Graeme (2000) 英國文化硏究導論。 第二章,41-95。台北市 : 亜太圖書。

本週兩篇指定閱讀,都是屬於教科書程度,所以老師不提供講義
請同學們務必閱讀Smith那本書的第九章。
至於,Turner那本的第二章內容,上課時,講到相關地方會補充。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公告

有幾件事情提醒大家注意
一、因為進度延遲,本週的進度是上週結構主義到後結構的進度。所以相關課堂報告都順延一週。
上禮拜的甜心組將在本週12月6號報告,瘋狂小鹿鹿組將在下一週報告。


二、上上禮拜千金小姐闊少爺組的報告表現不佳,也未將兩篇報告摘要交給老師。
請這禮拜務必出席課堂找我討論。


三、已經是12月了,一月三號乃是交讀書心得報告的日子,請同學務必注意時間,勿遲交,遲交一天扣10分,只收紙本。

讀書心得報告分摘要跟心得,總字數不得低於五千字。
摘要是評分重點,請務必逐章逐章地 摘要,建議字數勿低於4000字(多多益善,但請言之有物),嚴禁抄襲(包括摘要跟心得),抄襲者該報告以零分計算(換言之,你的學期成績將會不及格)。

不知道何謂抄襲跟引用的區別者,請參考以下網頁
http://myurl.com.tw/imsp
or
http://www.cuhk.edu.hk/soc/citation.pdf


如何做摘要可參考(讀本一開頭有附)
http://azym1998.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27.html


個人讀書心得報告書單(共11本,任選一本,已指定在圖書館的指定參考書區):

Williams, Raymond. (1992) 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臺北:遠流。

Bourdieu, Pierre(2002) 布赫迪厄論電視。 臺北: 麥田出版。

Slater, Don(2003) 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台北: 弘智文化。

Entwistle, Joanne, (2005)時髦的身體: 時尚、衣著和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市: 廣西師範大學

Hebdige, Dick (2005)次文化 : 風格的意義。台北: 巨流。

Crane, Diana(2001)文化生產 : 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 : 譯林。

Storey, John (2002) 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 : 巨流。

Bennett,Andy(2004) 流行音樂的文化。台北市 : 書林。

Mirzoeff, Nicholas(2004)視覺文化導論 。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國際

Berger, John (2005) 觀看的方式。臺北市 : 麥田。

Schudson, Michael(2003) 廣告 : 艱難的說服 : 廣告對美國社會影響的不確定性。北京: 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