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第五週 象徵分類、人群連帶與儀式(Durkheim學派)

講義下載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5th.doc

本週(十月十八日)
教學目的:

一、理解晚期Durkheim的理論對文化社會學的啟發

二、透過Durkheim的作品串連現代到後現代的爭議

三、如何利用象徵分類、人群連帶、儀式進行文化分析


課堂報告
本週將由「麥當勞組」的同學報告下列三篇文章
Turner ,Victor (1997)
〈過渡儀式與社群〉,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Douglas, Mary (1997)
〈污染象徵秩序〉。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Smith-Rosenberg, Carroll (1997)
〈維多利亞時期純潔觀裡性的象徵意義〉,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
文化理論的面貌。第五章,95-125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Alexander, Jeffrey C. (2002)
〈導言:迪爾凱姆的社會學與當今文化研究〉。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編《迪爾凱姆社會學 : 文化研究》。瀋陽市 : 遼寧教育。

思考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過渡儀式的例子?從涂爾幹學派的分析中,你能不能想想人群是如何聚合的?象徵分類在社會生活的意義為何?人群連帶與象徵分類的關係是什麼?邊緣人、偏差行為在這過程中扮演怎麼樣的角色?什麼是我們,什麼又是他們


-----------------------------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五章。請同學務必閱。這是教科書,老師不提供講義。

-------------------------------


Alexander, Jeffrey C. (2002)〈導言:迪爾凱姆的社會學與當今文化研究〉。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編《迪爾凱姆社會學 : 文化研究》。瀋陽市 : 遼寧教育。

人文研究對於文化的興趣正處於一個爆炸期(文學、符號學、結構主義、象徵人類學、社會史)-->但是社會學仍在進行一場最後的戰爭(還停留在反Parsons的鉅觀與微觀社會學)P1-->然而,此次文化復興的根源來自於Durkheim(有別於只強調Durkheim早期著作的社會學功能論:社會事實、實證方法)-->Durkheim是在後期發展他的文化綱領,他企圖透過宗教來研究象徵過程的自主模式。P2-->在他死後遺留的講稿中,並進一步發展關於世俗社會的理論,該理論強調象徵分類的在獨立的因果上重要性、神聖與世俗象徵區分的核心角色、儀式行為社會重要意義,以及象徵分類、儀式過程、社會連帶組成的相互關係-->在這一連串講稿裡,Durkheim指出,必須由象徵分類來研究現代的教育、政治、職業組織、道德、法律等領域,這些領域是由神聖與世俗的緊張所結構的,其中心社會過程是儀式性的,其做重要的結構動力乃是社會連帶的建構與解組P3-->可惜的是Durkheim沒有闡明這種看待世俗社會的既新又基進的觀點,這種晚期主張也不太受到重視,但是清楚表現在他學生的著作中(HalbwachsSimiandMaussBougle等人) -->這些著作開闢的可能性沒被重視,那些試圖繼承涂爾幹學派的又扭曲了這些思想中的重要元素(如法國史學年鑑學派、轉向到民族學),使得在法國涂爾幹學派被視為古老的民族學或者科學的社會學決定論而被拒斥P4-->而且,隨著涂爾幹的理念超出法國國界,這些理念卻被推往與其晚期工作象徵興趣的相反方向(主要是Brown的功能主義人類學、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以及bloorDouglasTraugott等人較為化約論的文化理論)-->然而,社會學雖沒有承繼晚期著作的挑戰,但是其他的人文研究卻積極地追求下去(間接且往往不受承認)。

因此,作者Alexander才認為正是Durkheim而非其他古典作者,提供文化復興的泉源P5-->例如:索緒爾(Saursser)知識體系與涂爾幹知識體系的平行關係(強調語言的制度特質,語言是社會事實,由集體意識迸生)。-->兩者的共鳴是深遠與具體的(強調語言、象徵、儀式的不可化約到互動、環境,強調其自主性與內在動力)。-->另外,DurkheimLevi-Strauss也有類似的平行關係(強調象徵分類的二元對系,以及強調社會行動是表達與文化的,而非工具性偶然性的)-->代文化運動思潮正是來自這兩個人的啟發(Roland Barthes的社會與文學的符號學(semiotics)研究、Sahlins食物生產、Buckley的公民衝突,Foucault的後結構主亦對於象徵模式或論述的結構權力的強調)P7-->當然,有些理論家會清楚地表明其與涂爾幹的關係(如Barthes的流行體系,區隔自己與服裝社會學的關係,但是卻又強調自己的理論是DurkheimMauss原始分類中社會邏輯學sociologics-->但是,在多數情況下,這些Durkheim根源卻沒有得到承認(如Foucault性史中,對性論述尋找宗教根源,很像Durkheim為世俗象徵找到宗教根源)-->因此,後結構主義與符號學研究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將晚期Durkheim所開出取徑的拓展P8

但是,在社會科學內部並非沒有跟晚期涂爾幹理論的相關連著作-->這個類型中最重要的的發展是由Parsons論者的瓦解而迸生的(ShilsGeertzBellah)-->雖然,ShilsGeertz沒有認知到Durkheim的貢獻,這反映了社會科學對晚期Durkheim的抵抗與誤解P9,但是,Bellah明白地承認這種連結乃是他新文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關鍵。-->Bellah認為世俗的國度具有所謂公民宗教-->正是,公民宗教這一概念更有希望使社會學接受Durkheim晚期著作的力量。-->Bellah是在美國一場爭議國政治與新教宗教性的緊密連結的討論中,構思了公民宗教此一概念P10(但是,此一概念具有的世俗化論調,正是晚期Durkheim要反對的)。-->這三個人的著作構成了文化分析的另一個主要來源。

人類學則是社會科學中另一個主要來源。-->在人類學發展中,Turner對於儀式過程的工作是最要的P11(過渡、結構與反結構、閥限、交融)-->但是,這種新文化理論與Durkheim的關係沒有被說清楚(主要是透過Durkheim的同時代人van Gennep),但是,是顯而易見的。-->相同情況也發生在Mary Douglas身上P12(強調象徵與分類功能,污染的研究,其所反對的Durkheim,主要是Brown的功能論版本的Durkheim

總之,作者Alexander認為通過Durkheim的宗教社會學對文化研究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可得出兩個結論:一是與更廣的文化研究有關,主有透過Durkheim的框架,各種發展的內部聯繫才能看清,才能找到理論基礎,這是要產生社會科學對文化的理解所必要的。二是對於具有學科性質的文化研究,特別是在文化社會學方面有關,必須批判傳統只重視Durkheim中早期著作中結構關懷的狹隘理解,把文化分析帶回社會學實作中,這是Durkheim本人自己的抱負P13-->但是,Durkheim的復興並非是偶然的,是經歷過Luckes對於Durkheim著作生平的註解與詮釋,還有7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Besnard等人對於涂爾幹學派的考察,更經過新一代研究者的努力,形成了一種全面的認識:後期的Durkheim經歷一場決定性的轉變,構成了追溯當代文化研究的Durkheim根源P14

後面是該書各章介紹,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