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第十週 文化作為有意義的象徵行動:微觀社會學的反動(美國)

講義下載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10th.doc

本週(十一月二十二日) 教學目的:

一、理解所謂"微觀社會學革命"對文化社會學、乃至社會學的貢獻
二、從大眾文化、俗民文化的角度比較微觀社會學與結構功能論文化觀的差異
三、關連到之後當代美國文化社會學文化生產典範的討論

課堂報告
本週由「千金小姐闊少爺組」為我們報告下列
Goffman, Erving. (199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255-272頁 。台北市 : 桂冠 。
Goffman, Erving. (1997) 框框外的活動。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問題思考:Goffman如何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秩序去回應Parsons的社會價值體系的說法呢?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四章,73-93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Berger, P. L. & Luckmann, T. 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頁33-59, 70-93, 108-120。台北:桂冠。

-----------------------------------------------------------------
本週請同學務必閱讀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四章。
至於 Berger and Luckmann的文章,對當代美國文化社會學影響頗為深遠。
但是中文翻譯翻得不是太好。
請同學可以將講義印來,以利課程進行。

提醒:本週讀本已經是下冊了....

----------------------------------------

Berger, P. L. & Luckmann, T. 1991,《社會實體的建構》,頁33-59, 70-93, 108-120。台北:桂冠。

實在的社會建構


第一節 日常生活的實在

日常生活實在---以人們詮釋的事實呈現,並且是在其中的人在主觀上具有意義與一致性的世界。P33主觀的客觀化與透過客觀化而建構起來的互為主觀(相互主體的或主體間的inter-subjective)的常識世界。現象學的進入P34。1.意識與意向性(intentionality)2.多重的實在。P35


日常生活實在的特殊性:1.常態與自明的自然態度。2.透過語言而客觀化的。3.此時此地的特性P36。4.互為主觀的、自我與他人共享的世界(透過自然態度) P37。5.被視為理所當然(take for granted)的實在,用常識去處理質疑與問題P38。6.作為其他實在的基底P39(宗教的躍進、扭曲、轉譯)。6.具有時空結構—特別是時序性P40,乃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客觀實在-從每天議程到人的傳記生平(biography)。P41-2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互動:類型化---從親密關係到匿名抽象的社會


面對面互動他人與自我的此時此地的交織與同一親近感(反之,疏遠感)P43。面對面互動與自我反省當下與反身性(reflected鏡式反應)P44。面對面互動極具彈性無模式,但是具有類型化基模(typificatory scheme )P45。類型化基模具有互惠性,在面對面互動中協商。遠離面對面互動,匿名性提高。從伙伴到當下謀面的朋友P46。匿名性受到關心與親密程度的影響。日常生活實在可理解為各種類型的光譜,從深交的伙伴到匿名性的抽象事務。社會結構就是這些類型。尚可擴及先人與後代。P47


第三節 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與知識


客觀化表達力的客觀化,透過人類活動的產品彰顯,並且可為製造者與他人所援用,而成為世界的構成因素。P49日常生活的現實並非盡是客觀化事物,但是只有能夠客觀化才能呈現。其中最特殊的乃是意義化,這是一種人類符號的產物。P50符號具有體系性,能夠超越”此時此地”主觀意向的意象表達,並且可以被客觀援用的客觀化事物。語言是最重要的符號體系,乃是聲音符號的體系。日常共有的客觀化事物,主要是由語言的意義化所維持。


語言的特性:1.有其面對面互動情境的根源,但可以從情境中分離P51。2.可以成為大量意義與經驗累積的客觀儲存庫,並能適時的保存和傳遞給下一次。3.語言具有天生的互惠的特質。這種能力可以具體化與穩定化我的主觀,並將我的主觀自面對面的情境中抽離,成為一種語言(乃人必須談論自己,直到了解自己) P52。4.源自日常生活,但是亦具有客觀性的特質,將經歷事物的客觀化,並且這種經驗分類而提升到更廣泛的範疇,並透過分類與定型的能力,將經驗予以匿名化。5.有超越此時此地的能力,故能跨聯日常生活實在的不同場域,並整合一個具意義的整體P53。6.可以超越所有日常生活實在,關連到其他意義領域。任何跨聯實在各層面而具有指示意義主題,我們界定為象徵,具有這種超越力的語言形式可稱為像象徵語言,語言能建構大量超乎生活的象徵表徵。7.建構了語意和意義的領域(以詞彙、句型、文法來形成語意的組織;並以類型化基模、行動陳述和狀態陳述、社會親密程度的形式來區別各種對象)P54。並以語意的領域,客觀化、保存及累積個人際遇與歷史經驗,進而建立知識社會庫,並代代相傳。


知識社會庫的特性:1.包括了我所處情境的知識與限制。2.實用動機與適用的知識(常習事物的實用能力)在知識社會庫中佔有顯著的位置P55。3.知識社會庫以熟悉的程度區別生活的實在。4.為我生活例行事務提供類型化基模P56。5.生活知識的妥當性被視為理所當然。6.知識社會庫以整合的方式並已熟悉程度分化,但是,社會整體被非一目了然的P57。7.知識社會庫會成為一個整體而擁有自身的相關結構。8.知識的社會分配,由所我所不知開始逐漸由簡入繁。P58-9


第三章 社會是客觀的現實

二、制度化的起源

習慣化(提供可預期性,創新、慎思的可能P70)--->透過類型化--->制度化
制度化--->歷史性與控制P71。
從兩人關係到三人關係推導制度化與社會(分工、結晶化、歷史性、外在與限制P73-5)-語言為例。--->制度化具有高度客觀性P76。外化-->客觀化-->內化P77。
制度化也具有正當性(活化傳統)。--->透過社會化學習認知與規範的詮釋。
制度也透過社會控制而維持P78。-->拒絕功能分析與制度邏輯說P79--->制度的整合的基礎在於知識P80。--->作為動力、界定場域、情境、控制與預設行為。P82

三、 沈積物與傳統

沈積物的定義P83。沈積物透過客觀的符號的體系,使沈積物可分享與傳遞。--->語言使知識社會庫與沈積物可以溝通P84,並編整傳統。--->故制度需要教育的過程P85。--->故制度化的客觀意義,可視為知識,而被傳遞。--->並且透過象徵事物與象徵活動(儀式)來強化。--->控制與正當性的程序P86。


四、角色
制度--->活動的類型化--->語言的客觀化P87。--->自我認同--->社會性自我與主觀我的區隔P88。--->使角色距離出現--->角色就是各種行為類型--->社會知識庫提供角色的操作標準--->此都源於客觀化與習慣化--->所有制度化行為涉及角色P89

角色亦提供制度的社會控制
角色與制度:1.透角色以兩個層次象徵╱再現(represnt)制度秩序過角色的表現;透過行為的制度關連P90。2.角色的互補更使制度形成一整體。3.可作為知識社會庫的傳遞者P91。4.涉及知識的社會分配問題(角色的一般化與專門化)。5. 專門化的角色涉及專門知識。--->角色是制度的表徵,而且傳承著社會的知識P92。

第三章

第二節 正當性

一、象徵性宇宙的源起

正當性乃是次級秩序的意義客觀化過程。--->涉及制度整合化P108
制度整合與個人主觀說服性有兩個層次:一、制度秩序的整體特質。二、一生具有整體性。--->這兩個涉及正當性的解釋與證成—這涉及的不是價值觀而是知識P109。

正當性的幾個層次:一、初始的正當性,透過語言將經驗客觀化。二、初級形式的理論命題—解釋基模P110。三、知識體系的分化的理論所提供制度正當性。四、象徵性宇宙—透過理論傳統整合一個意義整體P111。

象徵性宇宙乃是主觀與客觀真實意義的聚集P112。--->其結晶化乃是透過知識累積,沈積物與客觀化過程,故乃是歷史的社會產品
象徵共同體如何提供制度秩序與個人傳記的正當性--->編序odering。P113

個人的編序:1.提供個人經驗的秩序感,使傳記經驗可以理解。2.使事物各得其所--->提供各種離散的經驗在日常生活經驗的整合P114。3.也可以使人的傳記生命的不同階段具有編序。4.使個人認同具有確實感P115。5.對死亡的安置P117。6.個人的透對制度秩序對抗恐懼、孤獨與脫序。

制度秩序的編序:1.劃定了社會互動的界線與社會實在的所在。2.提供有序的歷史P118。3.提供制度間的整合P119。4.涉及人類的構成,肯定了人類存有的有效性P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