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第四週 現代性:形式與實質的辯證 (Simmel與Weber)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4th.doc
本週教學目的:
一、簡介古典社會學理論為文化社會學奠立怎樣的基礎與難題。
二、簡介Weber與Simmel對於現代性的分析。
三、將古典社會學關連到文化與文明的爭議。
課堂報告
將由「沒有這一組」的同學為我們報告Schluchter, Wolfgang (1986) 理性化的矛盾。收在氏著《理性化與官僚化 : 對韋伯之硏究與詮釋》,第1-54頁。台北市 : 聯經。
報告的同學請試著回答下列問題:
一、Schluchter為什麼要重談Weber的理性化?他區分出幾種理性主義?
二、Schluchter指出,Weber如何克服唯心(理念)與唯物(利益)的對立?其中承擔者扮演怎樣的角色?
三、Schluchter重建Weber的方式,主要是在那個層次,要回答怎樣的問題?他又指出Weber提供了怎樣的解答與倫理關懷?
關鍵字提醒:理性化、理性主義、理念Vs利益、世界圖像、承擔者、中心vs邊陲、行家vs大眾、正統VS異端、風格、固有法則、解除魔咒、信念倫理VS責任倫理、二元論等等
閱讀進度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導論、第一章,第1-26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Dodd, Nigel. (2003) 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第二章:現代性與理性--齊末爾與韋伯,第37-66頁。台北市:巨流。
本週思考問題:Simmel與Weber如何談論形式與實質的辯證?這些與文化社會學有怎樣的關係?Simmel與Weber如何討論現代性問題?Weber 如何將某種倫理與某種身份團體接連接在一起?Weber如何擺定理念與利益?Weber的宗教社會學的討論又點出了現代性怎樣的問題呢?
-----------------------------------------------
教科書的部分,由於容易閱讀,老師不提供講義
------------------------------------------
Dodd, Nigel. (2003) 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第二章:現代性與理性--齊末爾與韋伯,第37-66頁。台北市:巨流。
(前言)
Simmel與Weber的重要性---探討工具理性對現代文化所產生的影響(現代主義:理性是權威的來源;後現代主義:不相信理性、普遍性)。兩人都重視經濟變遷帶來的社會變化,但是更關心這些變遷的文化意義。在關於規範的討論上,兩人都重視了理性化的曖昧後果P37(Simmel客觀化帶來的異化與Weber的iron cage)。此外,我們也必須批判檢討兩人的理論的形式主義與對於理性的詮釋(理性是手段、信仰、理性與現代文化、社會理論的關係)。P38
理性、經濟與社會
理性與成熟的貨幣經濟
Simmel由心理學出發刻畫理性-->貨幣乃是人的理性目的行動最先進的表現-->貨幣經濟:一組複雜的交換與契約關係-->貨幣刻畫現代生活的快速節奏P39-->現代生活的特殊性:個體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心理動機與社會性-->社會互動的形式:交換。P40
韋伯的理性概念
Weber將理性的擴張視為是一種現代文化的智識化-->兩種理性的區分:目的理性與價值理性-->這次啟發用的、詮釋與比較的概念架構:ideal type-->Weber也重視市場、交換關係P41,但看到工具理性在行政與會計上的應用:科層制-->現代科層制國家做為資本主義的基礎-->而且進一步表達、保存國族性在精神與物質上的特質-->Weber的分析是多因素的分析,而且是反直覺的-->強調經濟現象背後的非經濟因素、形式理性VS實質理性、行動的非預期結果P43。
除魅與文化的商品化
這兩人都關係理性如何影響現代文化、也批判了現代文化的狹隘化(手段與目的的錯置、主觀文化的式微、除魅化過程)
齊默爾論現代文化的客觀化
Simmel認為現代社會發展關係到人自由的提高-->自由的兩面性:正面--自由加入交換關係P44;負面--金錢的追求,導致精神的空洞-->貨幣關係的氾濫,代表客觀文化的堅固與自主、主觀文化的破碎、這是現代文化的悲劇-->主觀文化式微還表現城市空間的組織上-->P45城市的二面性:讓人可以相互依賴,卻同時也毫不相干-->這種曖昧的兩面性也表現在流行上:提供社會認同的實質內容,但是卻必須瞬息萬變(為了提補空虛與刺激麻痺的感官)。P46
世界的除魅化
Weber的批判也是關於主觀性-->追求金錢導致目標與手段的錯置-->這不只是階級問題,還關呼social status(social status-是由我們在別人眼中的社會位置所構成)。此外,Weber也指出,純粹用工具理性來判斷經濟事務是不夠的P47。Weber亦指出,效率的理性判准沒辦法提供政治決定、道德認知的指導原則-->區分目的理性與價值理性。-->工具理性的狹隘進一步表現他的新教倫理的分析上:當工具理性的世界觀興起,導致了終極目標的關懷受到貶抑,這是世界的除魅,亦是生活的智識化與理性化P48。除魅表現在經濟生活的理性化,尤其是科層化的過程,這容易導致一種去人性化的iron cage。P49
底下的批判討論,主要是Dodd對於Weber與Simmel在社會理論上的定位,跟文化社會學關係比較不大,我們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