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第十三週 1980年代以來的議題: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一)

本週 進入課程的最後一部份 --1980年代以來的發展與開創—文化轉向
我們預計花兩週的時間介紹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



本週(12月20日)教學目的:
一、總結美國微觀與鉅觀、英國結構論與文化論、法國結構與後結構的爭議
二、梳理古典文化與文明之爭、戰後大眾文化俗民文化的爭議到現代與後現代爭議的軸線
三、介紹現代與後現代爭議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十三章、第十四章,283-327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Seidman, Steven (1997)實質的論爭:道德秩序與社會危機—透視現代文化。收在
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爭議很抽象也很理論

請同學們好好閱讀 Philip Smith的第13、14章
行有餘力可以看看Seidman, Steven的介紹。

-------------------------------------------------------------------

本週沒有組進行課堂報告,所以課堂報告部分只好請同學們自行閱讀
課堂報告
Bell, Daniel (1997) 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Lyotard, Jean Francois (1997) 後現代狀態。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Habermas, Jurgen (1997) 現代性與後現代之爭。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思考問題:Bell指出了後現代性的出現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怎樣的關係?Lyotard 與Habermas對於現代性與後現代性針鋒相對的立場,兩個立場,各自會遇到怎樣的問題?那一個比較能說服你呢?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