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1日 星期日

第六週 商品拜物教、意識形態霸權與文化工業:Marx學派

講義下載 http://homepage.ntu.edu.tw/~d91325005/6th.doc


本週(十月二十五日 )教學目的:

一、理解從古典馬克思主義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變化

二、理解馬派在文化分析上的貢獻與缺失,特別是幾個重要的核心概念:如商品拜物教、意識型態、文化霸權、文化工業等

三、接連下一週戰後大眾文化的批判


課堂報告

本週將由「甜心」組為我們報告下列三篇文章
Gramsci. , Antonio (1997).
文化與意識形態霸權。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Adorno Theodor (1997)文化工業再探。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Gouldner, Alvin(1997)論意識型態、文化機器與新興的視聽感官工業。收在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主編《文化與社會》。台北市 : 立緒。

思考問題:Gramsci.Adorno如何看待大眾文化中的意識形態?面對著大眾社會的來臨,兩者對知識份子的定位又有差別?兩者對我們看待流行文化有怎樣的啟發?Gouldnr又如何應用意識型態、文化工業等概念去分析大眾媒體中的文化議題呢?


指定閱讀
***Smith, Philip.(2003)
文化理論的面貌。第三章,47-72頁。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Storey, John
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第五章,149-201頁。台北:巨流。

----------------------------------------------------------------------------------

由於本週兩篇指定閱讀的程度都算是教科書的內容,內容並不難懂,重複的地方也很多,所以老師綜合這兩篇,做成下列的講義。

不過,還是請同學務必預習Smith, Philip.(2003)文化理論的面貌,第三章。我們課程講授將以該章為主。

----------------------------------------------------------------------------------

講義


古典馬克思的兩個核心難題:

A.第三國際的經濟決定論,產生了不滿,導致質疑原來略嫌僵化的上下層結構關係的解釋,以及進一步對能動性Agency的強調。

B.
階級意識、虛假意識:工人如何破除虛假意識、意識型的支配,從自在階級轉到自為階級呢?工人為何不反抗、不革命?


兩個重要的事件:

一、大眾媒體的出現,以及工人的布爾喬亞化戰後新中間階級、小布爾喬亞的興起

二、1958年布拉格之春,導致新左派的出現。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特徵:文化、革命為何未發生、人文主義的取向。


盧卡奇Lukaca、手稿的重視。b、商品化、物化、商品拜物教。c、強調總體性 vs破碎斷裂的經驗--->證成只有無產階級能承載了歷史的使命。


葛蘭西Gramscia、霧月十八的重要性--->工具論的國家理論的提出--->解釋義大利法西斯的崛起。b、文化的重要性:打破經濟或結構決定論、霸權概念(收編、抗拒、協商)、有機知識份子、知識份子的使命。c、影響英國文化研究深遠:例如次文化的研究、aritculation連結概念的提出


法蘭克福學派:

該派的基本立場,對啟蒙帶來人類解放的失望--->原因是工具理性、大眾文化撤銷了所有可能的否定性力量,使得人們只可能順從現狀。很強調總體性Vs 片斷性。底下介紹該派的幾個重要人物:BenjaminAdorno HorkheimerHabermas


Benjamin(可以參照們第二週的第三篇文章的講義,有提到Benjamin)

A、現代性的快速複製一切的年代,使得「此時此地」的原作消失,這意味著強調真誠性(authenticity)的aura靈光的消逝,這根源於快速複製導致:一、時間已非人可以掌握,二、見證事物的歷史權威已經動搖--->人們只能在侷促、片斷的經驗上去掌握世界。一切的客觀事物,也因而符合人性地與人貼近,這也加強了他們的吸引力。--->導致文化產品的標準化、常規化,以及批判性的喪失。

BBenjamin對都市與消費的分析:陌生人、物品、外觀展示成為都市消費的中心,人類的主體性活動--->漫遊者flaneur的既主動又異化。Benjamin來自Simmel的影響


Adorno與 Horkheimer(亦可以參照們第二週的第三篇文章的講義):
工具理性與形式理性的高漲、文化工業的出現、撤銷了所有否定性--->進行意識型態的批判與露。

Habermas:早期公共領域的研究。中期:方法論上證成批判理論。晚期:溝通行動理論以及現代性的未完成計畫。


結構馬克思主義:兩種馬克思主義的爭論

Althusser

A、在For Marx此書Contradiction and Overdetermination中,阿圖塞駁斥經濟決定論與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強調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型態的)的多元決定(over-determination)論,,上層結構具有相對自主性,經濟只有在in the last stance有決定性。--->不重視手稿,比較重視的是德意志意識型態之後的作品--->認識論斷裂


B、意識型態國家機器:在這篇文章裡,阿圖塞認為如果要解開工人為何不革命的問題,那麼就必須把生產意識的實踐機制納入社會再生產的過程中--->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的提出--->意識型態主體是透過召喚、收編而產生的。--->結構論的國家觀念。壓制性與意識型態性的國家。


C、認識論、問題意識、徵候性閱讀--->意識型態本身是真實又封閉的(我們只能透過再現去理解實在),如果意識型態要維持自己的封閉性,那就必須讓對那些超越界線的問題緘默或使其噤聲--->因此,要由可見╱不可見、在場╱不在場、可能╱不可能、說出的╱未被說出的,去思考文本的問題意識、研究,以發現深層的結構--->徵候性閱讀--->馬克思前後期有認識論上的斷裂。


Althusser的批評--->沒有能動性的問題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未來---被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吃掉,並隨著1989年蘇東坡解體,光芒逐漸消失了。



沒有留言: